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河流水污染治理范例6篇—B体育-官方网站

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信息 > 行业动态

河流水污染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流水污染治理范例6篇(图1)

  全保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污染压力预测分析,研究探讨治理措施,为减轻淮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辖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和怀远、五河(部分)县。淮河是蚌埠境内最大自然地表水,自怀远县尹家沟北的赵拐村入境,纳茨淮新河、芡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过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后在五河县东卡子出境,境内全长约14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区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除淮上区外,蚌埠市区主要位于淮河南岸,所辖怀远、五河两县则主要居于淮河北岸。在“十五”和“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淮河流域蚌埠段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研究探讨,制定有效措施,与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整个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主要包括:蚌埠市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部分,境内流域面积约2120平方公里,河流主要有:淮河及左岸汇入的有黑河(蚌埠-淮南边界河道)、茨淮新河、芡河、涡河、北淝河下游等支流,右岸汇入的有独山河、天河湖(天河)、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湖(龙子河)等支流,主要蓄水洼地及湖泊有:芡河洼、天河湖、龙子湖。淮河流域蚌埠段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该区域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四季以东北风最多,另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历年平均风速每秒2.5米,相当于2级风力。

  根据统计,该区域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为872 mm、地表径流深为221 mm、地表径流系数为0.37,产水模数为32.22万m3/km2。2009年该区实际地表水资源量约为4.74亿m3。蚌埠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26亿m3,地下水资源模数15.20万m3/km2·a,可开采资源模数为9.80m3/km2·a,平均可开采系数0.645。

  淮河干流蚌埠优先控制单元辖4区2县,含市区两个开发区合计57个乡镇和街道,详见表1-2。其中,五河县城关镇紧邻怀洪新河与淮河干流之间,考虑到城关镇污水处理厂排向怀洪新河,因此不将城关镇纳入优先控制单元。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2012年末总人口367.81万。

  蚌埠市2005-2010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由表2-1可见,2005年至2007年均是在淮河干流新铁桥下和沫河口断面水质超标,主要超标因子是氨氮。根据2005年-2010年全年12个月的监测数据,选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个指标来分析“十一五”水质变化趋势,见表2-1和表2-2。

  淮河为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以粪大肠菌群超标为表征的水质问题突出,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监测表明,2005年至2008年饮用水源地的超标因子主要集中在氨氮、溶解氧、粪大肠菌群三项指标。虽然随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推进,近两年饮用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但目前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未脱氮除磷和未消毒的问题,特别是丰水期上游支流污染水团下泄对水源地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在饮用水安全保障还存在以下问题:

  蚌埠市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位于蚌埠闸上,距离涡河入淮口下游约2km,距离怀远县城下游约2.5km。因此涡河入淮水质的好坏和怀远县废水排放对取水口水质影响较为明显。

  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均位于取水口下游,因此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受上游淮河淮南段及涡河、茨淮新河水质影响。目前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管理牵涉到许多单位,属于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权限不明确,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安全保障既需要上下游水环境管理协调控制,更需要多部门协同管理,占在流域管理的角度,建立水源地联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上游怀远、淮南乡镇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人沟渠、河道、渗坑,最终流入淮河及主要支流,对水源地水质影响较大。

  根据《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蚌埠市经济预期年均增长14%以上,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工业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工业化率超过50%。这无疑将给工业污染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如何实现工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将加快城镇化进程,预计城镇化率超过55%,市区人口增加到130万。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不能适应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部分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其相应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急需投入建设;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等原因,部分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不能稳定达标运行,减排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配套管网建设急需进一步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空白,乡镇生活污水多通过暗渠、排水沟直排水体,对控制单元地表水影响较大。畜禽养殖粪水无害化处理率不高,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沟渠或农田,污染当地水源和农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较大,利用率较低,大量农药和化肥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和流入地表水体,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根据预测“十二五”GDP增长数据,按照单位GDP排放强度法测算,工业废水增加量为2932.9万吨,工业COD新增量为3197.2吨,工业氨氮新增量585.9吨。(注:根据环保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规定的取值原则)。

  根据预测“十二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按照人均综合产污系数法测算,生活废水新增量为897.8万吨,COD新增量3314.1吨;根据预测“十二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按照人均综合产污系数法测算,生活氨氮新增量354.3吨。

  根据预测“十二五”各类畜禽养殖数量增长数据,按照各类畜禽排污系数测算,农业源新增量为12.4万吨,COD新增量为237吨;根据预测“十二五”各类畜禽养殖数量增长数据,按照各类畜禽排污系数测算,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氨氮新增量为17吨。

  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造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减轻流域内水环境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建立节水型工业。

  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所有的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工艺,确保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统筹考虑。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企业要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鼓励企业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按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实行持证排污。

  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查,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根据不达标水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关停、垃圾清运处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坚决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法保护好区域内的林草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处理好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科学安排必要的生态用水。对主要入河道(口)逐条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地建设前置库、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有计划地开展河道清淤,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态功能。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区域内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从区域布局上统筹协调流域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水资源短缺导致环境容量不足和生态环境用水无法得到基本保证是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利用沿淮湖泊洼地在汛期增加蓄水,缓解干旱年份缺水压力,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水环境容量。另外,针对闸坝众多的现状,积极开展流域内水质~水量联合模拟与闸坝调控技术研究。

  积极推广治污新技术、新工艺,建设一批水环境技术示范工程,如淮河流域水质改善综合示范河段工程、典型行业减排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多闸坝重污染典型河段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示范工程等。鼓励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如农业面源转移途径及其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淮河流域面源控制方案研究、淮河流域排污政策标准与水质改善方案研究等。完善淮河综合治理技术服务体系,建成一批重点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野外台站。

  枣庄市地处鲁苏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的南大门,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340万,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薛城区是枣庄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西邻微山湖,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共4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枣庄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京杭运河水系,全市共有主要河道13条,薛城区有3条主要的河流。其中,污染严重的有薛城大沙河和薛城小沙河以及小沙河故道。

  薛城大沙河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柏山飞来泉,由东向西横穿区境北部,下游沿金河水源地东侧向西南进入微山湖,干流全长44.6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多年来平均径流量6800多万立方米,为本区最大的河流,也是本区最大的纳污河道。。

  薛城小沙河发源于薛城区的袁寨山和钜山,流经枣庄新城和薛城区的东部(小沙河故道从城区内部穿过,在下游朱桥村汇入薛城小沙河),最后排入微山湖,干流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64.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700多万m3,是城区主要纳污河道之一。

  我区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工业结构以煤炭、水泥、造纸、啤酒、玻璃、化工、机械为主,工业废水重点排放企业9家,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加之城区为开发区、枣庄新城、矿务局所在地,人口较为集中,生活污水日排放量达2万m3,水污染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干线汇水区,加强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南水北调的大局,我区坚定不移地实施沙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以改善水质为目标,按照《淮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规划》要求,薛城区水务局编制了《枣庄市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薛城区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围绕治(水污染治理)——用(污水资源化)——保(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对污染项目制订目标,分类实施。对水污染治理项目,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为指导,综合采用工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点源再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废物综合利用、河流清淤疏浚等污染防治措施,解决流域内环境污染问题。对污水资源化项目,以节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利用荒地及废弃河道,建设中水调蓄设施,合理规划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实行水资源的流域内循环,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项目,采用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湿地建设等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对流域的生态恢复进行强化,使之向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恢复自身应有生态功能的有利方向尽快转变。

  按照《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自2003年开始,薛城区采取各项措施,对薛城大沙河、薛城小沙河及故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规划要求,分别投资6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对华众纸业有限公司、青啤(薛城)有限公司、海化煤业化工有限公司3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投资600万元,对青啤(薛城)有限公司实施污水回用工程;投资4400万元建设4万吨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目前,我区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外排废水基本达到I级排放标准,为流域内河流水质进一步好转打下了基础。

  加大对大沙河的治理力度。投资800多万元,实施了华众、张桥、泰山三座橡胶坝污水截流工程,调蓄水量800万m3。通过层层建坝,层层拦蓄,上游水质经三级截污蓄水净化后,下游华众橡胶坝水质已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水质明显改善。投资3000万元,进行小沙河城区段河道疏浚治理,并实施雨污分流,扩宽河道达120米,治理长度达3000米,增强了河流环境容量,提高了河流自净能力,上游水质已接近地表水V类标准。

  投资500万元,种植草坪80万m2、栽植树木20多万棵;投资850万元复堤30公里,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100多亩池藕已具雏形,发挥了人工湿地的作用,净化了蓄水后的水质。开挖整治河滩540亩,扩大了水环境容量。

  我区通过近几年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区9家重点排污企业基本全部达标排放,主要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质明显好转。从监测数据看,2002年大沙河水质COD为53.5mg/l,氨氮为3.0mg/l;小沙河水质COD为119mg/l,氨氮为12.5mg/l。2004年,大沙河水质COD降至28.5mg/l,氨氮降至0.5mg/l;小沙河水质COD降至85.9mg/l,氨氮降至7.55mg/l。

  大沙河通过治理回灌地下水1000多万m3,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张桥橡胶坝上下游开发池藕100多亩,亩均纯收入1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华众橡胶坝截污导流后的河水,已确定作为海化化工园的工业生产用水。目前化工园正在施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截污导流工程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废水治理,向环保要效益,节约了资金,促进了发展。华众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每天节约新鲜用水4000m3、节约资金8000元。大沙河、小沙河两岸治理后形成了旅游景点,人气趋旺,土地升值,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已建成面积10万m2,增加了政府收入,区政府再将这部分资金反哺治理工程,形成治污工程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

  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使我区水质改善了,树更多了,环境更美了。特别是小沙河上游由烂泥滩变成了小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的显现,使企业、群众、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同时,水质的改善使跨界污染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和谐社会。

  通过几年来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认识到位是搞好治理工作的根本动力,规划科学是搞好治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资金筹集是搞好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措施得力是搞好治理工作的有效保证。

  尽管我们采取了财政出、向上争、企业拿、社会筹、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手段筹资,但由于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严重制约着工程项目的开展,影响整体规划的实施。

  尽管我区流域水环境有了初步好转,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大沙河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近IV类标准,但水中硫酸根、总硬度两项指标含量特别高;小沙河水质基本达到V类标准,由于生活污水管网没有完全改造好以及部分工矿企业没有实现达标排放,小沙河故道水体仍旧发白,污染严重,与治理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大沙河流域原治理工程老化,需要修复更新,新开工的治理工程仅完成规划工程量的20%,后续工程接踵而至,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小沙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受资金影响只有部分工程在实施,按照规划实现2007年治理目标仍有较大困难。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突破制约瓶颈,加快项目实施,确保发挥效益,实现治理目标。

  1、围绕治―用―保的思路,继续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整体规划,落实工程项目建设。水污染治理工程,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氮磷脱除等17个项目建设;污水资源化工程,重点抓好挪庄橡胶坝、天安橡胶坝等8个项目建设;河流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重点抓好张桥橡胶坝人工湿地、小沙河湿地、华众橡胶坝上游湿地3个项目建设。

  沁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呈东西走向,河道全长35.9 km,其中横穿邯郸市区段长度为12km,在市内汇入滏阳河。由于沁河上游河水经齐村大坝拦截后,经溢洪道向北排入输元河,故主城区段的沁河已不再承担防洪任务,只承担城区段雨水的排除任务,属于季节性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该河道,加上源头断流,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河床淤积、河水发黑发臭, 成了一条污水河。为彻底根治因河道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使沁河退污还清,实现人水和谐和生态改善的目标,邯郸市对沁河分段进行了河道护坡、两岸绿化、硬化、亮化及退污还清工程治理。工程主要包括5方面内容: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截流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景观拦河坝工程;调水补水工程。工程总投资为28233万元人民币,由世行贷款、国债和地方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

  在治理前,河水发黑发臭,沁河市区段共有排水口70个,其中17个为市政雨水管道排水口,其它为工业废水和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水口。日均污水排放量多达13万m3/d,其中工业废水量占7万m3/d,生活污水量为6万m3/d。其水样水质监测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指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该河道水质溶解氧较低,水体缺氧,无鱼类生存迹象;(2)CODcr 、BOD5值较高,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较高;(3)NH3-N值较高,气温较高时水体会产生异味;(4)沁河水体水质类别属劣V类。

  西污水处理工程的收水范围为京广铁路以西规划城区,以及京广铁路以东、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服务面积约50km2,服务人口约45万人,2020年规划收集污水量为20万m3/d,分两期工程实施。在该工程建成前,该区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直排沁河。

  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河北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采用改良型推流式氧化沟工艺,建设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m3/d,其中生活污水约占65%,工业废水约占35%。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占地270亩的工程核心部分――西污水处理厂区;二是铺设长度为37 km的一、二级收水管网。目前,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9.5万m3/d,其出水一部分自流排入厂区北边的输元河,一部分通过排放泵房和管道送至沁河上游。运行证明,出水水质始终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

  排入沁河的污水,有的通过专用管道直排,有的通过市政雨水主干管道直排。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用户私接、乱排,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的情况很多,彻底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困难较大,且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沁河污水截流工程采取了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方案。

  首先组织人员沿着排入沁河的各雨水管道,从下游到上游仔细调查。主要采取打开所有井盖和收水口篦,逐一查看有无用户污水支管接入。将查出的用户支管情况进行登记、分类,看是否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

  由于雨、污水分流改造施工都在老城区内,影响因素多。进行分流改造施工,需具备三个条件:①用户支管附近具备市政污水管道;②可以进行破路或顶管施工(有的主要路段不允许施工);③分流改造施工管线米(分流管线过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不经济;二是施工周期长,影响市容,从城市管理上不允许)。对具备上述条件的用户污水,都按照建设程序进行了图纸设计、规划审批以及分流改造施工,施工完毕将原排入雨水管道的管口封堵。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共涉及125户,修建污水管线)铺设截流管线

  在人民路至陵西大街之间,由于直接向沁河排放污水的用户排水口较多,在沁河两岸新铺设了管径D400mm的污水管线m,将各用户污水截流收集后,通过截流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淮河蚌埠市区段水体污染的现象起始于1979年,由于蚌埠闸的关闭,自1978年8月23日至1979年4月26日连续断流达247天,其间为保证淮南市电厂发电水位,短期由蚌埠闸向上游翻水,在淮河蚌埠市区段老铁桥上游河段水体变黑发臭,实测河流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达每升三十余毫克,以淮河水作为水源的城市自来水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作为冲洗或房间拖地也会产生异味。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以临时取用防空洞中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华东地区调动区内钻井开采市区范围浅层地下水供城市居民饮水急需。淮河蚌埠市区段水体污染现象是在我国出现河段水体污染较早,且因给城市居民饮用产生突出影响而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自1983年起,由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资源保护办公室牵头,组织由豫、皖、鲁、苏等四省所属淮河流域城市(或地区)环保、水文等部门编制城市河段水污染保护规划。作为淮河蚌埠市区段水体污染防治,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下开始了以淮河蚌埠市区段为重点的水体污染治理工作。

  蚌埠市初期河段水污染的防治,一方面重点控制涉水工业污染源的预防,按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增污染源,另一方面重视原有工业的污染源废水治理,随1997年淮河流域水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0年“零点行动”,蚌埠市所有工业污染源,尽量是低水平上,但基本都做到了达标排放。在此期间,为保障城市供水水源安全,在蚌埠闸上游约2km处河段建设第三水厂,且随之扩建,关闭了处于蚌埠闸下游约2km第一水厂和蚌埠闸下游约5km第二水厂;在胜利路南侧由八里沟到席家沟实施“污水截流”工程。

  在长达20余年过程中,淮河蚌埠市区段受上游来水和蚌埠市城市污水的影响,每逢枯水期(当年12月至次年2月),多出现河段水体污染现象,河段水质类别为轻度(Ⅲ)、中度(Ⅴ类)1~2个月,甚至是重度(劣Ⅴ类)数天~1个月污染。即使作为蚌埠市主要供水水源(淮河蚌埠闸上游)河段也因上游支流(其中颖河较为突出)蓄集的所谓污水团下泄而出现短期(数天至数月)污染现象。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城市定量考核需要,开始重视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的治理,蚌埠市在淮河干流市区南侧,相继建成第一污水处理厂(位于席家沟两侧)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新铁桥东侧),到2008年,市区南岸原有的5个城市污水排入淮河干流的排污口(分别是八里沟排污口、3号码头排污口、1号码头排污口、交通路排污口和龙子河排污口)的直排污水全部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淮河干流,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蚌埠市城市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淮河干流的状况,自2009年以来,淮河蚌埠市区段基本能保持在符合Ⅲ类水体的目标要求。

  城市河段水污染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所处流域的范围仅仅是一个子系统。而一个城市的水污染防治系统,又可分污染源子系统、输水工程子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子系统。作为某个城市,应在所属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指导下,根据所处位置自然和社会条件,在城市水污染防治规划指导下,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循序渐进地开展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

  城市水源是城市发展在河段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点,蚌埠市虽几易城市水源位置,采取天河作用应急水源以及期望开发新的城市水源作出努力。城市水源保护仍是重中之重,新安江安徽段和浙江段试点的生态补偿机制为调节上下游河段城市水污染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借鉴作为解决保护蚌埠市水源的机制。

  对于城市工业水污染源的治理,从2009年起,鉴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范围内的企业相继要求从原执行的一级排放标准,更改为执行三级排放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可避免重复处理、降低成本。蚌埠市政府对位于市区的敏感工业污染源要求“撤市进园”,符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要求。但应注意一类污染物和不可降解污染物的严格管理。这不仅是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的要求,还是在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废水可持续利用上的要求。

  输水工程(指输送城市污水工程)是河段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子系统,其特点是投资小、见效快。仅把其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工程是不够的,应把其作为在控制水污染子系统,不仅在收集城市污水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发挥作用,在输出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废水综合利用方面也应引起重视。合肥市拟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废水作为汽车冲洗水,其面临的问题之一也包括处理后出水管道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城市河段水污染治理的必不可少的工程内容,是城市河段水质改善的重点工程,但在蚌埠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废水(即所谓“中水”)的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由此可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选地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收集城市污水便利条件,更要充分注意为处理后出水利用留下空间条件。

  当前应考虑蚌埠市一水厂处理后出水的利用,可采取输水工程把处理后出水穿过淮河干流给小蚌埠地区农用灌溉,解决处理后出水直排淮河干流的问题。蚌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出水有可利用的空间条件,但处理后出水仍直排淮河,没能利用空间条件进一步作为农灌用水利用。这些都是减少对淮河水质影响没能注意并多加考虑的问题。

  纵观蚌埠市城市河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无论是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城市污水厂的建设,都是侧重当时需要进行,缺乏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期实施,逐步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目的。回顾蚌埠市城市河段水污染防治过程,总结经验,寻找过程和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导城市规划和环保部门的注意,把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做的更好,是笔者的初衷,也期盼在其它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借鉴参考。

  “一年新进展,三年新突破,八年水更清”是《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2013年,广州珠江河段实现稳定达标,石马河、淡水河、佛山水道等重点河段水质实现2013年阶段控制目标等;至2015年底,广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珠江三角洲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水体消除劣V类,淡水河、石马河、佛山水道等重点河段水质基本达到Ⅳ类,广州珠江河段在举办“亲水节”期间水质达到Ⅲ类,练江、枫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至2020年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主要地表水体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90%以上的省控断面水质按环境功能达标,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80%以上,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省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佛山~广州跨界水体达标交接,广州珠江河段丰水期水质达到Ⅲ类等。

  一是对重点污染流域治理实行“河长”责任制。《计划》要求,由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本地区内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对一年考核不合格的“河长”进行约谈;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通报批评;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两年内不得提拔。同时,对成绩优秀的“河长”进行通报表扬、奖励和作为提拔参考。这项措施抓住了地方政府治水的“牛鼻子”。

  【论文摘要】汾浏是山西第一大河,同时水质污染也最为严重。根据现存水质除测资料,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汾浏重点水质控制站,要污染项目进行了趋势检验与分析,得出了汾浏近to午的水污染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汾浏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省第一大河。整个汾河谷地是山西省经济人II最发达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汾河雨季可行舟,常时有鱼虾”。20世纪so年代,汾河下游基本处十无污染的自然状态。近4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II的急剧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汾河,使汾河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而近年来汾河的断流更加把汾河的水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3年至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汾河源头、上中游、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控制站,运用现在通行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检验并进行分析。

  选择汾河上、中、下游卞要水质控制站进行研究。汾河上游及源头选取宁化堡、静乐为研究站;汾河中游选取小店桥、义棠为研究站,其中小店桥为太原出水水质控制站;汾河下游选取赵城、临汾、柴庄、新绛为研究站,其中临汾站为临汾市市区出水水质控制站,新绛为河尾站。

  选用高锰酸吉时旨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项汾河卞要污染物(指数)进行分析,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的原理是将历年相同月(季)的水质资料进行比较,如果后面的值(时间上)高于前ICI的值记为“+”号,否则记作“一”号。如果加号的个数比减号的多,则可能为上升趋势;加号个数小于减号个数,则可能为下降趋势。如果加、减号个数相同则表明水质资料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河流流量具有一年一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流水质组分浓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北方典型季节性河流更是如此。因此,汛期与非汛期的水质资料缺乏可比性。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定义为水质资料在历年相同月份间的比较,这避免了季节性的影响。同时一,由十数据比较只考虑数据相对排列而不考虑其大小,故能避免水质资料中常见的漏测值问题,也使奇异值对水质趋势分析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河流水污染物卞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在8个站点中,汾河上游的宁化堡、静乐与下游的新绛3站所选的5项污染物基本无趋势变化。其它站点污染趋势均有明显变化,其中小店桥、临汾、柴庄站溶解氧呈下降趋势;义棠站五日生化需氧量、赵城站挥发酚呈下降趋势;义棠溶解氧,赵城、临汾氨氮以及柴庄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小店桥、临汾、柴庄3站近10年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柴庄站污染上升最快。

  肯达尔检验成果反映的是污染趋势的变化,但不能反映河水的污染基数高低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为此,根据各站点上、下游关系,用1993年至2000年各站污染物多年平均浓度绘制汾河沿程水质演变曲线《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木项目标准限值》111类及V类水质标准限值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各站分项目污染趋势如何,从河流受污染程度看,汾河静乐以上受污染程度低,各项目均优于GB3838-2002III类水限值。自小店桥以下污染严币,但沿程各地污染状况又不相同。受太原市各大、小工矿企业及市区排污影响,小店桥站污染非常严币,大多数水质参数严币超标,所选的5个污染物项目除溶解氧略优十V类水限值外,其余项目值均远远超过V类水限值,属严币超V类水。义棠站位于晋中介休市下游,水污染依然严币,主要是由于汾河沿岸晋中各市县排污严币,各污染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稀释就又与下游污染物混合,从而使多数项目检出值大大超过环境V类水限值,有些项目甚至高于小店桥站检出值。汾河水出介休后进入灵霍峡谷,沿途少有大中城市及大型排污企业排污,又有山区泉水等汇入,原河水得到稀释,使汾河水在峡谷内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义棠到赵城段是汾河自太原以下水质最好的河段,多数项目水质检测值可以达到III类或V类水水限值,但赵城段氨氮污染依然严币,多年平均值仍高出V类水限值近0.4信。赵城以下汾河进入下游河谷盆地,沿岸市县经济较发达,工业化指数高,纳入临汾市城市污水后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临汾、柴庄所选监测项目检测值均接近或高于V类水限值。汾河出临汾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污染状况到新绛站时依然严重。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入河量与河道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据水文方面数据知,汾河柴庄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亿m3(1993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流量为16.3m3/s,1993年到1999年实测最小流量为0.011m3/s1992年6月10日),而2000年5月1日汾河柴庄段断流,并持续了28d,2001年断流时-间提前至4月14日,断流持续57d。河道天B体育网页版 B体育官网入口然径流的减少,使汾河多数时间失去了对污废水的稀释自净作用,下游多数河段成为了“排污渠道”。

  汾河中下游河谷盆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沿岸有太原、晋中、临汾等大中城市,太钢、山焦、山化等大型企业,还有无数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汾河两岸。但是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土业废水处理效率非常低,甚至直接排入河道。据统不一,2001年汾河流域年入河废污水量达33541万t}其中土业废水11796万t,生活污水8117万t,混合废污水13628万t,污染物COD年入河量73628t,氨氮年入河量11579t。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汾河,自上而下逐段逐级祟积,污染越积越重。

  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要进行分类处理,处理生活污水要建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厂的运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做支撑,大型污水处理厂每吨水运行费用约为0.87一1元,因此,考虑先在沿岸几个重点排污城市增扩建污水厂,扩大处理规模,中小城市也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工业废水较为复杂。由于工业行业非常多,几个行业企业所产废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也不完全一样。应当根据各个企业的产品及所产废水性质区别对待,经过处理的废水,有回用条件的应该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实行达标排放,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从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

  目前,由于山西省缺乏适当的投融资机制,排污收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有偿使用制度极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儿化,对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要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息识和法制观念。人民大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一,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要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息识,把人的环境息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使公众了解企业污染对自身利益造成的影响与威胁,自觉参与环境管理。同时,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力度,依法保护水资源。

  [1]何大伟,陈静z匕崔树彬.黄河下游“断流”浏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JJ.环场化学,2002,21(5):42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