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乡村组“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文山州委书记和州长任“双组长”的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整治工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并配套技术指南、工作目标表及治理模式。每月定期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等活动,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1.34万个党支部16万名党员示范B体育平台 B体育网站带动,带领全州干部群众开展污水治理、环境整治。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进治理,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州级每两月举办一次“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每季度组织有关部门和县(市)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开展一次现场观摩,各县(市)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形成全州“三个一”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各地区经验典型不断涌现。
立足文山州97%以上国土为山区或半山区实际,坚持“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原则,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让农村生活B体育平台 B体育网站污水收集起来、利用起来。
近城镇建成区坝区村庄推行纳管处理模式,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与城镇管网统筹建设、有效衔接,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处理,有效降低成本。
生态环境敏感区半山区村庄推行集中设备处理模式,采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强化预处理+生态处理等治理工艺,提高治理效率。
集中连片村庄推行“农户小三格(住户三级化粪池,三格设计容积比为2:1:3或3:1:3)+集体大三格(村组三级化粪池,三格设计容积比为2:1:3或3:1:3)+氧化塘/湿地”生态处理模式,促进资源化利用。
小、散山区村庄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就近就地消纳,变污水为“施肥水”“灌溉水”“景观水”。
推行“以废治废”模式,实行牲畜粪污“干湿分离”。有效利用闲置沼气池、小水窖、小水塘等,先后将78638座废弃沼气池改造成化粪池和灰水沉淀池,将358个臭水塘、废弃小水窖改造成村内小景观,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强化资金保障。整合“涉农资金”“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奖补资金”等,优先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
降低建设成本。推行“政府出料+群众出工”“乡镇统筹、村党组织负责、村级自建委员会组织实施”“户内自建、户外共建”的建设模式,通过四个四分之一节约资金(政府统购材料节约一点、群众投工投劳节约一点、施工成本利润节约一点、以废治废节约一点)。
建立共建共治共管共享长效机制。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网格长包户”“三级”包保机制,压实“乡、村、组、户”四方责任。全州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共211座,正常运行率达100%。
统筹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完成全州1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改建239座,户厕改建40810座,卫生厕所普B体育官网 B体育网址及率由2022年的43.98%提升至66.75%,全面完成省级下达任务。全州镇区垃圾设施和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提升58、60个百分点至98.94%、91.2%。群众自发就地取材建成美丽庭院2.55万个,小菜园、小果园等1.81万个,很多村寨实现从脏得“走不进去”到美得“转不出来”的蝶变。
坚持环境整治与促农增收相结合。各地发展了一批盆景村、兰花村、药材村、多肉村等庭院经济示范村寨,促进农户年均增收上万元。
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等基层治理模式。把污水垃圾治理和后期管护等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居)民小组定期开展“红黑榜”评比等活动,通过互比互看、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引导群众“收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新方式。
弘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群众会、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让群众认识到创造美好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实现从“等着看”变为“主动干”,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快不起来”到“慢不下来”的蜕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